近日,商务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,其中提到“拟允许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南京、苏州、福州、广州、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(中医类除外,不含并购公立医院)”。
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,我们就开始为外商独资医院做准备。2013年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大力发展医疗服务,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,放宽市场准入和中外合资、合作办医条件,扩大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。
2014年,国家卫计委和商务部联合下发《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、天津市、上海市、江苏省、福建省、广东省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美资的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正式挂牌,成为了第一家美资的综合大型医院。2017年,高端综合性外资医院和睦家医院纳入青岛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,成为全国首创。彼时,外资医院入华确实吸引了业内的关注。但是,2018年中美开启贸易战,外资医疗的进程被人为减缓,加上三年疫情因素,近年来外资医院市场已不复当年的活跃。所以,此次关于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政策,并非创新,而更像是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节点的状态。
海外医疗旅游热度不减、需求旺盛,是外资医院入华的大环境
回到十年前那个节点的是政策,而不是市场。当前人们对大健康对医疗的的消费方式和十年前是不一样的。
根据日本国际医疗服务推进组织MEJ数据,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,在获得日本国际医院(JIH)认证的44家医院中,赴日就医的国际患者达到749例,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中国。要知道,2022年在疫情期间出境就医有多难。而放眼现在,这个数字只增不减。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我国外商投资的医疗机构共302家,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,但与全国超过10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数相比,市场份额仍然较小,并且这些机构主要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诊所和门诊部为主,医院的数量相对较少。今年6月,世界顶级医疗机构梅奥诊所在上海设立分医院。作为全球最为知名的医疗机构之一,它的诊费标准直奔天花板,心内科门诊费用为172-574美元。这注定外资医院,特别是高端医院是为一小部分人群服务的。而对于这一小部分人来说,公立三甲综合医院提供的服务,特别是环境服务、就诊流程和交流体验感等方面,远远达不到他们的预期。与其让这部分人群去国外治疗,不如欢迎外商独资医院来中国,既能满足了一部分人群的医疗需求,也可以增加医疗市场竞争,何乐而不为?
其实无论是数量看,还是从客群定位看,外商独资医院终究是一个小众体量,并没有一些媒体说的那样可怕,而恰恰是推动医疗行业市场化的一种尝试。
对于公立医院而言,特别是三甲医院,有三大“护城河”,即基本医保支付、地区品牌口碑和行业学术地位。因此,在短期内,外资医院在整体上尚不足以对公立医院构成巨大挑战,但在优秀人才的流动方面或许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。对于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而言,外商独资医院与其并无市场客群交集,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相对而言,民营医院,特别是一些主打高端的民营医院,可能遇到的挑战会更多一些,这些挑战来自于学科体系、盈收定价、人才团队以及管理模式。市场变化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商业保险。以目前外资医院的价格体系,大概率难以纳入我国医保系统。外资医院更多的倾向服务拥有有高端商业健康保险的人群,通过保险与医院的深度合作,提供医疗费用直付服务。这在保险公司特别是有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已经比较成熟,相信随着外资医院的发展,会衍生出更多的保险产品面向市场。而对于外资医院自身而言,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如何实现本土化,避免“水土不服”。外资医院即使有着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与运营理念,但是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具体条件、要求和程序等文件尚未公布,特别是验收、监管等方式更是沿用传统的“一刀切”模式,因此融入中国市场将会面临诸多挑战。此外还有一些涉及就医理念、健康观念以及地区文化等要素,也需要不断调整适应和融合。无论如何,通过外资医院入华,适当增加医疗市场竞争,提升服务品质和水准,对整个医疗行业而言,是件好事情。